人生三读_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900字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:滋养_快资讯

发布时间:2023-04-16 04:50:57 来源: 抄写作文网
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人生三读_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900字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:滋养来供大家参考,欢迎阅读。

人生三读_2017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900字

王家卫在《一代宗师》中有言:见天地,见自己,见苍生。这与一位作家的“人生三书”论不谋而合。读“有字之书”,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,读“无字之书”,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,读“心灵之书”,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,使自己既不读死书,又不汲汲于世,也不闭锁内心呢?想必,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,剔除纷扰,才是“读书”之途。


(资料图)

现今社会,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“有字之书”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,而网络的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。可以说,“有字之书”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。另一方面,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,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今的“无字之书”上。然而,一位哲人曾说“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”,它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。面对“有字之书”和“无字之书”,“心灵之书”便格外重要。只有在“心灵之书”中读得坚定,读出信念,读出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,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,才能拒绝动摇,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心。否则,如尼尔·波兹曼所言“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。”而知识和社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,从书本和社会中剔除糟粕与流俗,才能达到心灵的上升。

同样,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“有字之书”与“无字之书”的理解。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,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,方得与宋人同情。赫尔曼·黑塞在谈及读书时,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《亲和力》时,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。由此可见,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,提升自己,使自己拥有“读书”更加聪慧的耳目。

诚然,无论哪一本书,多读未必有益,精读却又怕陷入“牛角尖”的困局,然而这三“读”互相作用,又互相反作用,以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内心,升华的内心又从社会和书本中去除杂质,淘得真金,在不断循环中臻于完美。从“有字之书”和“无字之书”的所得,重读“有字之书”与“无字之书”的结晶。

如此一来,人生三读,岂不快哉?

2010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:滋养文化的“活鱼”

发布《2010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:滋养文化的“活鱼”》(全文共935字),更多2010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相关文档资源请访问。

《阿凡达》的光芒照射整个地球村。我国一名导演陆川曾经说过一句话,审视国内电影与卡梅隆的大作间的距离,我们不禁要问自己缺乏的到底是资金、技术还是真诚的心?

丹麦人有自己独到的智慧,尺寸不够的鱼让它们放生不是更好吗?我国先贤孟子在冥冥之中,也将智慧的火光迸发于此。我宁愿相信,让小鱼长大不只是单纯的智慧,更是一种气度和心胸。

余秋雨撰写《文化苦旅》时耗费了诸多日夜。但那不是空洞的时光。背起行囊,徜徉于江南水乡的旖旎温婉抑或是行走于丝绸之路的大漠孤烟,都是文化人必不可少的生命体验。

喜爱文学的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,锱铢必较想精心斟酌每个字时,文章已于无形中失色,因为计较投入与产出比率的心思太多。当与自然为伴与生活为友,信手拈来有感而发,那种畅快才是无与伦比的。不难理解近年来网络写手层出不穷,又如昙花一现般迅速沉寂是为什么?兴许我们的鼠标会短暂青睐无厘头的文字,但我们的心不会长久接纳文字背后的浮华与短视。

你有勇气像卡梅隆一样拍完令世人惊艳的 《泰坦尼克号》花十几年光阴去打磨一部巨作吗?你有决心像余秋雨带着一颗深味人世沧桑的心踏上旅途边走边记吗?不用细密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,折射出的是一份安然、平和的心境。

我们常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,要会舍才会得。但我想这当中除了舍得的辩证,更需要的要有一颗甘于等待的心。敢于放弃这一刻的光华,等待整个太阳的普照,甘于让青柿子待在树上挂着秋霜,等待下一季满枝盈盈的硕果。对于每一个人,这种等待的方式有所不同,对于文化人来说,这份宁静的守候尤为关键。不要做只为一首歌脍炙人口的歌手,要做让音乐渗透几代人心灵的歌手;不要做只为票房而浪费胶片的导演,要做让唯美画面永驻人心的*人。

文化创办的起因动念繁多,但归宿只有一个,让文化滋养人心,润物无声地抚摸我们的灵魂。陆川对卡梅隆的崇拜不如说是对丹麦人和孟子的崇拜。每个文化人担负起圣洁的文化使命,整个民族的华丽转身就不难看到。

把网撒开吧,只默默等待鱼儿长大,用这样的情怀不仅拥抱艺术,更要拥抱生活的每个片段。唯有为那些大美、大爱和大求预设空间,鱼儿才得到活水的滋养。到那时闲看花开花落,做观云卷云舒,一拉钓竿,一切尽在不言之中……

标签:
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大众创新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